踏寻京郊红色第一_千龙网
  • “背篓精神”就出在这个山乡

    早在60多年前,北京房山周口店的一个不起眼的供销社分销店就已经领先时代、开启了送货上门的服务,后来这段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直到今天他们的事迹依然被大家铭记、传颂……

  • 山沟沟里的小村庄 为何会成为平北红色第一村?

    北京城区向北70余公里,燕山腹地一个小山坳中,有个叫沙塘沟的村庄,村庄虽小却大有名堂,这里浸润着浓厚的红色基因,铭刻着革命的红色印记,被誉为“平北红色第一村”。

  • 北京西郊第一位农村党员张永祥

    1924年,张永祥在乐天宇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北京西郊第一位农村党员。并在北京农专党支部的帮助下,建立了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他任支部书记。

  • 京西有个情报联络站 《潜伏》中的原型就在这里!

    平西情报联络站里,有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有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为了纪念隐蔽战线上的英雄和事迹,2009年4月,平西情报联络站纪念馆正式开馆,成为北京地区第一家以情报战线为主题的展览馆。

  • 70年前京郊试办第一批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2年春,京郊农村试办了1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加上先期建立的供销社和信用社,时称农村“三社”。第一年试办的这1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普遍取得了增产增收效果。

  • 京郊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队伍

    位于昌平区西北部流村镇的白羊城村,在80多年前的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不久,诞生了京郊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队伍——国民抗日军(红蓝箍),为建立平西昌宛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 京郊樱桃种植第一人皮兆泉

    现年82岁的皮兆泉已是满头白发,196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党龄将近60年。1977年当选为沙古堆村党支部书记。曾经的他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带领村民第一批种上了樱桃树……

  • 桃棚北山红崖洞 风卷红旗漫平谷

    桃棚村位于平谷的东北部,辽金时期,一僧人在九泉山建桃蓬寺,村以寺得名,后演化成桃棚。这里便是平谷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因洞上岩石皆为红色,所以称之为红崖洞。

  • 那一年 他们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当1924年的门头沟与顺义都出现了第一位共产党员时,京郊的革命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革命的火种自此开始在京郊大地燎原,他们的故事也在京郊代代相传。

  • 百花山下 房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建在这儿

    灰墙、黛瓦、朱红门,青山、绿树、夏花香,房山霞云岭北部的上石堡村,坐落着一个传统合院式建筑,古朴、安宁、齐整,这里不是普通农民的住宅,也并非某位名人的故居,而是房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

  • 平西抗日根据地

    1937年9月成立了平西地区中共领导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平西人民武装总队”,积极宣传抗日,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打击投降派,同时派人前往阜平抗日根据地与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联系。

  • 北京地区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

    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是抗日烽火中诞生的京郊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它诞生在中华民族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成长于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最终迎来了新中国胜利的曙光。

  • 京郊民俗00001号的主人单淑芝

    走进京郊民俗第一家“00001号”总店里,照片墙一点一滴记录着单淑芝的用心经营,也记录着“00001号”的成长。从简单的吃住陈设,到越来越精致的小院,雕刻着那段充实且劳累的时光。

  • 燕山脚下焦庄户 藏着一个抗战“地下长城”

    走进占地4.8万平方米的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人民第一堡垒”的巨型浮雕,浮雕以抗战历史人物为造型,生动再现了焦庄户村民挖地道、利用地道有力打击敌人的种种情景。

  • 英雄母亲邓玉芬

    邓玉芬,1891年出生于北京市密云县水泉峪村,后嫁到密云县张家坟村,一生务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她舍家纾难,先后献出了丈夫和儿子共7位亲人,被当地人民誉为“当代的佘太君”。1970年2月5日病逝,享年79岁。

  • 恒久流传的经典 竟诞生于京郊这个小山村里

    你听说过堂上村吗?你知道它在哪儿吗?遍寻脑海找不到答案?其实,如果提及一首歌曲,你一定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那里呀!哪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地!